近日,原香港事务顾问刘定中先生致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达一个耄耋老人坚决拥护“爱国者治港”、坚决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爱国情感。
这位侨居海外仍心系祖国的老人,他的家族和他的人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1951年,毛泽东主席委托叶剑英,给刘定中祖父刘德谱送去亲笔签名的照片,邀其“共襄大计”;刘定中先生本人因为在香港回归过程中无怨无悔的奉献,被邓颖超主席亲切地称为“我的儿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他和他家族的关怀,真实反映了以刘氏家族为代表的爱国港人始终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一段历史。
刘定中先生常说:“我的家族在香港发展的百年历史,是数代人寻求国家富强民族崛起的历史;当我亲历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的历程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我的爱国初心,始终不渝。”
深圳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曾经这样评价刘氏家族:“刘铸伯是我国著名侨领,其儿子刘德谱、孙子刘镇国、重孙刘定中等数代人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民族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刘氏家族的爱国基因,还得从刘定中的曾祖父刘铸伯说起,在英国殖民香港初期,作为香港华商公局主席的刘铸伯,积极参与华人事务,成为推动爱国华人直接参与香港管治事务的先驱人物。他也是推动深圳近代化的先锋人物,为香港与内地的政、商、医、学及慈善事业等方面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九广铁路修建期间,刘铸伯向香港总督力争,使得广九铁路得以在其家乡设立了平湖火车站。1910年,刘铸伯出资建造了深圳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学校——纪劬劳学校、第一所近代医院——念妇贤医院,为深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打下了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派廖承志和潘汉年等人赴港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刘氏家族利用其在香港工商界的影响,为抗日武装救国筹饷,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刘氏家族的爱国怀情给予了高度赞赏。
从小出生在香港的刘定中,传承了家族的爱国基因。他对祖国始终怀揣着一份真情。他不骄不躁,为祖国的发展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看来,“为国家做点事,是天经地义的事。”1978年11月17日,广州黄埔港至香港的第一条海上客运直通航线正式开通,《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均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这条航线,是刘定中在时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的直接指导下,冲破港英殖民主义的阻挠,多方协调、秘密准备了一年多才得以成功开通的,打破了粤港两地没有直接的交通可以往来交流的历史,为后来的广东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刘定中和他的穗港海上客运直航,被誉为“改革开放前夕飞进内地的第一只春燕”。1982年起,刘定中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香港回归祖国的工作。他频繁地奔波在香港与北京之间,出席各类重大活动,听取和反映香港各界人士意见,以满腔的热情、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港立场,向中央政府建言献策,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作出了突出贡献。刘定中为祖国所做的巨大贡献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及改革开放初期主政广东的习仲勋书记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从抗战烽火中救国筹响、推动深圳近代化发展,到为香港回归往返奔波,再到今日依然心系祖国,印证了刘定中及他的祖辈对香港、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回望历史,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曾为中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托起。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殷殷赤子为祖国的无私奉献。(组稿:季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