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世纪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还被很多国家的领导人称赞,法国总统希拉克就说,没看到过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从1951年白羊乡(今白羊镇)兵马沟出土明代“文林郎北京西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张云奎(阳山)”墓,1973年原铜梁县农场出土明代“云南阿迷州刺史李三溪”墓,土桥八村出土明代兵部尚书张佳胤的儿子“进士张蔡蒙”墓,1982年在原巴川中学(现铜梁中学下燎原学校)出土明兵部尚书张佳胤的父母张文锦、沈氏合葬墓,原安居糖厂出土明河南巡抚胡尧臣母“胡母朱氏”墓,1984年南校场出土明工部尚书李养德父母墓,2005年原全德镇(新兴)石磙村出土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价家族墓,到2012年土桥镇六赢村2社青龙嘴出土明墓,全区共出土石刻仪仗俑数百件。原铜梁博物馆馆长叶作富认为,用石俑随葬,是明代中期铜梁一带官僚、地主阶层流行的葬俗。
“小兵马俑”是对铜梁所出土的明代墓葬中的石刻仪仗俑的俗称。目前仅在铜梁地区明墓中大量发现,是铜梁众多出土文物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随葬明器(随葬器物,即冥器)。自1973年至今,已在近70座明墓出土这种仪仗俑,出土数量达500余件。
这些石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从形态上可分为骑马俑、牵马俑、吹奏俑、呜锣俑、肩舆俑、侍从俑、抬物俑、持物俑等;从年龄上可分为儿童俑、青年俑、中年俑和老年俑;从身份上可分为吏俑、文俑、武俑、侍(仆)俑等,是一批全国仅有的最具巴渝民间地方特色的文物。
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同时也可窥见古人的生活习俗、衣着习惯。这些石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代铜梁地区葬制、葬俗、雕刻工艺、服饰、礼仪等方面的详实资料。
在众多俑像中,有轿夫、婢女、乐师、侍从、武士等被视为“下人”的普通老百姓,也正是通过俑的这种性质,才使这些形象得以保存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尊尊造像,俨如一幅幅照片,永久性地完整记录了几百年前他们生活的真实情景。
这似乎是古俑作为随葬明器的最后一抹余辉。在明朝以后的岁月里,俑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俑在形体上已经消亡,但它们的艺术灵魂却永远驻留了下来,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同样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无论时代怎么更替,但石俑中蕴涵的生命光辉却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