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史记》曾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据此,历代均以桥山为黄帝陵址进行祭祀。
桥山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相传汉武帝征朔方,途经此地,始建黄帝祭台,以后各代均有修缮。黄帝陵陵高3.6米,周围48米。墓前有“桥陵龙驭”碑碑亭,再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碑。
桥山山麓有黄帝庙,庙内建筑掩映在古柏之中。相传为汉武帝所栽植的汉柏高达19米,为诸柏之冠。庙内各代立碑很多,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矗立醒目。
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春,距西安市区以东30多公里(即秦始皇陵墓东边1.5公里)处,发现了一支惊动世界的“大军”——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被誉世界第八奇迹。
这一世界奇迹是当地群众打井时发现的。经考古工作队进行钻探和试掘,查明是3个总计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的秦陶俑坑。
计有大型兵马俑8000余件,战车数百乘。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出土的秦兵马俑,显示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工艺术水平。出土兵俑高1.7-1.9米,马俑高1.5-2米,面貌不同,性格各异,栩栩如生。这样多大而精的雕塑群,中外史上独一无二。同时出土的大量秦代兵器,显示了当时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其中的青铜剑和箭簇,虽长期埋藏地下,仍锋利如新,熠熠发光。经化验,其中含有微量的稀有金属。它们表面经过铬化处理,上有一层1-2毫米厚的铬盐氧化物。这样的冶金技术,在当时亦是世界之冠。
秦兵马俑是一面历史镜子,使人们形象地看到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时兵强马壮的煊赫声势,也看到秦朝繁重的赋役及其只经15年便覆亡的原因。它又是一幅古代军事画卷:一号坑兵马战车自西向东列成38个纵队,分前锋、侧翼和后卫,反映古代的军列;二号坑由89乘战车及200多骑兵、600多步兵组成混合编制的曲尺形战阵;三号坑形成凹形,有四马战车一乘,卫士86个,是军帅的指挥部。3个坑形成一个严整的古代军阵场面。
秦兵马俑,对研究秦朝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都有重大意义。它是世界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227年,他病逝于征伐西夏的途中,被秘密安葬了。后来把他生前用过的宫帐安放在草原上,并建成8座白色毡帐,称为“八白室”,这就是成吉思汗象征性的陵寝。“伊金霍洛”在蒙语中即为帝王陵墓之意。1956年,在此正式建成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由3座互相连接的陵宫组成。正殿高26米,白色墙体上拱立着蒙古包式的穹庐顶,殿顶以黄白色琉璃瓦镶砌出吉祥图案。陵宫中央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坐像。正殿后面的寝室中,安放着成吉思汗与三夫人的灵柩。东殿、西殿各高23米。东殿安放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则供奉着9面旗帜,象征9员大将。正殿的东西廊中有描绘成吉思汗征战一生与忽必烈统一中国过程的大型壁画。殿外有两个巨大的木制车轮,据传是当年运载成吉思汗灵柩时用过的车轮,因而受到祭祀者的尊崇。
明朝十三陵
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距京45公里处有一个三面山峦环抱的地方,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这就是十三陵。
陵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9公里。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长陵,居陵区正中,位于天寿山主峰前。其余各陵分列两侧,依山环绕。从明代起帝陵制较为集中,且有序列,以始葬帝陵为主,各陵共设一个总神道,从总神道分出通往各陵的道路,各陵自有一个陵园。
各陵的陵园建制相同,规模有异。陵园平面均呈长方形,依中轴线上建有陵门、碑亭、陵恩殿、方城明楼、宝城等。宝城内有半球形封土,俗称宝顶,其下是地下宫殿,存放帝后棺椁。
十三陵中最为著名的是长陵和定陵。长陵以其建筑宏伟著称。其陵恩殿为面阔9间,进深5间的重檐庑殿顶建筑,是我国陵寝建筑中最大的殿堂,面积达1956平方米。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其地宫经考古发掘后又对外开放。在定陵博物馆陈列室中,还展出地宫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
清朝东陵
清代帝陵有三处,入关前集中在辽宁沈阳市周围,入关后集中在河北遵化清东陵和易清西陵。遵化马兰峪西的昌瑞山麓,被清世祖顺治皇帝选作万年吉地。因其位于北京东120多公里处,故称清东陵。
清东陵建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规制完整的帝、后陵寝建筑群。顺治帝的邦陵是整个陵区的中心,坐落在昌瑞山主峰下,其他陵寝各依山势分布在孝陵东西两侧。
孝陵规模大,设置全,成为整个陵区的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石牌坊、大红门、更衣殿、神功圣德碑楼、石桥神道、碑亭、神厨库、陵恩门、隆恩殿和宝顶等数十座建筑物,布列清晰,主次分明。
隆恩殿是陵院的主体建筑,是安放死者神牌、进行祭祀的场所。在各陵隆恩殿建筑中,以慈禧太后陵的工艺水平最高,最精美考究。地宫位于宝顶之下,棺椁置于其内。已整理开放的地宫中以乾隆帝裕陵地宫最豪华精美,是罕见的地下石雕艺术宝库。
中山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的茅山峰南麓的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西郊香山碧云寺。1929年春,由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建成,6月,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下葬于中山陵。
中山陵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环陵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整个建筑群平面构图呈警钟形,建筑依山势而层层升高,气势宏伟,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主要建筑有祭堂、墓室、碑亭、墓道等,占地8万平方米,陵区总面积为2000多亩。
陵墓的前方有半月形广场,南侧直立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
广场上石阶正中,有三间楼式花岗石牌坊,用蓝色琉璃瓦盖顶,中央石匾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博爱”金字。再往上为宽40米、长400多米的墓道。陵门门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镏金大字。碑亭为竿檐歇山顶式,亭中墓碑刻有孙中山先生的安葬日期。碑亭至祭堂的石阶用苏州金山石砌筑,共290级。
祭堂内有孙中山石雕坐像,高4.6米。祭堂后为墓室。室内墓穴中安置有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石雕卧像,卧像下深5米处即为遗体安装处。
中山陵除主体建筑以外,陵前附近还有备界人士及海外侨胞为缅怀孙中山而集资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主要有音乐台、革命历史图书馆等。在中山陵附近,还安息着孙中山的战友廖仲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