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了秦始皇的很多资料,想写点东西简单说说,分享一下。
从身世之谜到死亡之谜,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一生有太多的谜团。同时,他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君王。他焚书坑儒,修长城等做法受到后世的唾骂,但同时也有人为他正名……由此,秦始皇的魅力可见一斑。
秦始皇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十三岁,前九年在赵国作为人质,地位低下,生活悲惨。九岁时,他父亲成为太子,他的命运随之峰回路转。
第二阶段:从十三岁到二十二岁,秦始皇虽继承了王位,但是没有实权,只能目睹吕不韦专权。
第三阶段:从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秦始皇亲掌政权,平定吕不韦和嫪毐之乱,兼并六国。
第四阶段:从三十九岁到五十岁死亡,秦始皇饱受后人非议的事件基本都发生在在一阶段,具体事就不说了,都说出来千把字都不够。
说说秦始皇最受争议的两件事:焚书坑儒。(没错,这是两件事)
其实准确地说,是“焚诗书,坑术士”。秦始皇下达焚书令(不是秦国史官写的史书全部销毁;不是博士官职务的需要,各地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全部销毁),导火索是当时博士们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争议。由于秦始皇推崇郡县制,而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不符合儒家理念,这些博士就反对(其他士人也会反对)。秦始皇为了控制舆论、巩固政权,所以采用了这个方法。总的来说,这就是一种愚民手段。
坑术士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受到术士的诽谤,斥巨资求仙而一无所得。秦始皇一怒之下,活埋了四百多个术士。
那么,该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呢?
从正面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思想。对于新生的大秦帝国来说,思想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把博士的发难、术士的诽谤当做切入点,发起了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是为了巩固皇权。但是,这却让绝大多数读书人站到了秦国的对立面,进一步失去了民心,为秦国的灭亡增加了一棵稻草!
那,秦始皇到底是个明君还是暴君呢?
一、秦始皇不仅不是暴君,而且还是个明君,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来:
1. 不杀功臣:跟秦始皇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没有一个是死在他手上的,这一点他做得比许多开国皇帝都要好。
2. 不杀李信:李信伐楚,丧师二十万,秦始皇不仅没有杀他,而且后来仍然重用,这足以说明他的宽容大度。
3.礼贤下士:李信言伐楚需兵二十万,王翦说要六十万,始皇弃王翦而用李信,结果铩羽而归。此时的王翦早已赌气归隐,是秦始皇亲自请回王翦,毫不犹豫地委以倾国之兵六十万,后来才终于成就了千秋伟业。
二、明君秦始皇为什么挨骂:
1. 亡国之恨:六国皆亡于秦,遗民怨声载道无处发泄,所以就往秦始皇身上使劲泼脏水,编造出什么“他不是秦庄襄王亲子”的谣言,图个嘴上痛快。
2. 焚书坑儒得罪知识分子:事实上秦始皇也是不得不为。当时秦朝初建根基不稳,六国余威仍在,而儒生往往引经据典非议朝政,这样下去很容易引起动乱。如果把这些典籍和士人留下来,民间就有了非议朝政的依据和力量,而六国遗民心里的那股复仇之火也就永远无法熄灭。所以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上看,杀一些“不安分”的士人、烧一些典籍是十分必要的,不这样做,也就无法完成文字和思想的统一。最终文字和思想是统一了,可秦始皇自己却倒霉了,成了历代文人口诛笔伐的“暴君”。秦始皇的遭遇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
3. 不恤民力:不得不说秦始皇的思想太超前了,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他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一口气办完,所以最后把百姓也给得罪了。
个人来说,我比较感兴趣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五代君王与其他国家君王斗智斗勇的故事,不仅仅是长了见识,自己仔细思考,总是会学到很多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