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兽首的由来
暴露女性的肌体是有违道德规范和中国审美的,所以郎世宁就改用十二生肖来代替
“12生肖兽首”是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设计师,他设计并推荐法国神父蒋友仁负责建造人体喷泉:位于花园中央,一天24小时,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于是一组以中国十二生肖为代表的小型水法作品顺利地进入实施阶段。事实上,乾隆皇帝虽然没有他的祖父康熙大帝对待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但他对西洋建筑却充满好奇和热情。在西洋楼一带的石雕上,他对巴洛克艺术在中国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的主张,为此石柱与水法设计方案一改再改。
生肖们6个一组在一枚巨大的贝壳前排列为左右两边,左侧为南岸,右侧为北岸。12生肖排坐的顺序是从南向北排列,南一子鼠、北一丑牛,南二寅虎、北二卯兔,南三辰龙、北三巳蛇,南四午马、北四未羊,南五申猴、北五酉鸡,南六戌狗、北六亥猪。
海晏堂前两条一米来长的大型吐水石鱼,每只鱼嘴里流出的水分别沿左右两边的水道向前流,最后与生肖兽头中喷出的水一同汇合在海晏堂前扇形的水池中。这些兽头人身的生肖,头为青铜,身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各司一次职,从时辰代表者的口中喷出长长的水流直射入池中的雕像;而每当正午时分,12生肖像口中同时喷射水柱,堪称计时、园林和雕塑中的奇观。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被掠夺的文物
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坐落在伦敦城西北布卢册伯里区,始建于18世纪中期,于1759年正式开放。其中东方艺术馆中除少量是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以说应有尽有,为数达两万件之多。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高约 2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这在乾隆年间各种佛塔中都是少见的。这座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铸造艺术精湛。下部四方体有雄狮托起整个塔体造型。这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曾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明成祖时《永乐大典》的纂修,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此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永乐帝当时未能毅然付之刊印,仅抄写一部,存于皇宫深院中。嘉靖末年虽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杳如黄鹤,不知踪迹。
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圆明园艺术品珍品,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在博客上称,11月8日,英国邦瀚斯拍卖行(Bonhams)即将拍卖两件珍贵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分别是“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
在该拍卖行的网站上显示,11月8日一场主题是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会上,将拍卖这两件文物。拍卖行还附上了“出身证明”,明确记载了文物由英军第六十七兵团的上尉军官阿瑟·朱尔斯·罗伯森1860年“从中国夏宫带出”。拍卖行还出示了罗伯森在中国的经历。罗伯森参与了攻占北京的所有战役,包括新河战役等重要战役。他在给母亲的纸条上写着:“这块玉和其他东西都是1860年10月从中国夏宫带出来的。”
刘洋认为,圆明园文物流失是民族耻辱的记忆,但国际市场追逐利益的热情和勇气很高,而我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很难有能力和精力对流失文物进行追索,且追索主体也尚待明确。当前在文物的追索时效等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法也不尽相同。为此,这方面的工作还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