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有矛盾要找族长;10年前,有矛盾会想到找警察;而现在,有矛盾首先会去找他们,更便捷也更知心……”
村民口中的他们,正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且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居民,他们有个统一的名称——“法律明白人”。
近年来,佛山市大力培养“法律明白人”,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功底,能够承担基层法治宣传教育、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等基础性工作,为村居民提供多种服务的群众身边的法律工作队伍。
2022年度禅城区“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普法宣传活动暨“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启动仪式。
“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作为育人才的一项重点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强化法治乡村建设,同时结合建阵地、创活动同步发力,实现乡村建设从“人治”到“法治”,进一步养成基层群众法治思维,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法治活力。
人才·法治思维的示范与引导
在法治乡村建设当中,基层党组织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佛山市致力于强化村(居)两委干部、网格员、党员普法志愿者等人员的统筹,禅城区和高明区更是把村(居)两委干部列入重点普法对象,将法治教育纳入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培训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学法考试。在为村民服务过程中体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的理念贯穿于处理村务的过程中,为村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塑造“共建共治共享”法治乡村良好风气。
村居律师参与村居两委的重大会议。
多年来,佛山市扎实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合理配置全市律师资源,已在全市789个村(居)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村(居)治理意识不断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开创了基层治理新格局。自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佛山市开展逾千场“家门口”民法典宣传等系列活动,得到《人民日报》刊登点赞。
凡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决策,均邀请驻村法律顾问到场参与讨论,充分尊重法律顾问的意见。如顺德区的法律顾问不仅入驻“崇法屋”坐班接地气,还经常参加“村居普法超市”课件大赛和村居普法技能培训,为群众打造切合基层群众日常法律需求、质量高、数量足、标准统一的普法课件库。
自2014年首次明确提出“一村居至少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以来,佛山市认真落实“一村居一专职调解员”制度,并通过“以案定补”“以奖定补”的方式激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日常强化绩效考核和培训工作,着力提升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全市789个村(居)调委会、11537名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讲法说理、调解说和,排查纠纷化解矛盾普法宣传。近年来,全市社会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进京到省上访量双双大幅下降,刑事、治安案件数也逐年下降,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阵地·法治文化的诠释与拓展
近年来,佛山市不断提升基层普法和依法治理实效,大力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及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在177个广东省“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佛山市占13席,数量为全省第一。
其中,禅城区正在积极将南庄镇创新打造为区内的“法治文化特色小镇”,把全民守法普法作为南庄镇依法治镇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融入乡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村务管理中,提升乡村民主自治能力和水平。三水区则是设立“镇街法律驿站”和“乡贤调解工作室”,用法律、人情、乡俗、村规等从源头上排解纠纷,充分发挥传统道德文化对法治的滋养、支撑作用,以文化人,实现乡村文明善治,塑造乡村良好风气。
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乡贤调解工作室内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未来,佛山市也将继续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扩大法治覆盖范围,把法治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让法治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
2020年,既是“七五”普法收官之年,也是“八五”普法谋划的关键之际,佛山市启动了“一部门一项目、一村居一阵地”活动。各职能部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要求,以受众需求作为普法工作出发点,打造属于自身的普法项目。同时,依托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融入法治文化元素,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搭建村居法治文化公园(广场、宣传栏),将普法宣传工作与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项目建设相结合,围绕开展“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大行动,深入开展乡村普法宣传工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宣传阵地。
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整合资源,结合佛山粤剧、石湾陶瓷、剪纸等特色文化和各自普法工作的成功做法,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内容、深受群众喜欢的法治文化精品。
在“一镇街一法治品牌”基础上,佛山市始终坚持以“全民普法、精准普法、智慧普法”为理念,着力打造“看得见的法治景观”“听得到的法治声音”“摸得着的法治云教育”,推动全市一个村居一个普法阵地,打造一批富有佛山特色的村居法治文化和普法教育阵地。
截至目前,佛山市共有省级法治文化公园15个、市级法治文化公园70个,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9个、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1个,涉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方方面面,覆盖了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实现了普法工作由司法局“一枝独秀”到各地、各部门齐参与的“满园春色”。
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法治文化公园。
活动·法治内涵的零距离与互动参与
“送法入乡”,一直是全市上下的重点话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以来,全市开展“家门口”的民法典宣讲活动5200多场次;在全市789个村居配置专职调解员865名,深入村居开展矛盾化解;驻村居律师每月到村(居)服务累计不少于8小时,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在有条件的村居搭设“法治图书室”“普法大讲堂”“崇法屋”等。职能部门主动承担起普法工作的主体责任,每年至少开展2次“送法下基层”活动,形成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分层分类普法新业态。
村民在崇法屋前咨询。
除每年“12·4”宪法日的法治文化节和法治嘉年华巡演活动以外,各地、各部门不懈创新宣传。市普法办坚持开展“法制电影进基层”活动,已深入村居播放电影300多场,同时在广场、社区户外创新开展“法制宣传大家唱”活动。市公安局制作微电影《防盗是什么》《后悔无期》,以及专门针对电信诈骗的六条微电影,通过各大商场、超市、车站等场所的户外LED显示屏及公交车载电视等载体滚动播放。
2019年以来,顺德区在全区205个村(社区)中建立了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崇法屋”。借此强力推进“法律进百村”,以“宣讲+咨询”的形式寓教于乐,深入宣传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发现、化解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和谐农村提供坚强保障。
而南海区里水镇则结合自身法治文化项目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旅游路线,打造全新普法媒介推出的“法治公交”,以里06旅游公交线路为传播载体,“寓法于游”,将8个普法阵地串联起来,居民可随着公交站点参观沿线的法治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一道靓丽的“移动普法”风景线,不断提升基层农村法治化水平。
里06里水法治旅游公交车。
如此“出圈”的佛山法治乡村建设,多年来深受国家司法部、省司法厅的关注。2019年司法部调研组一行“到访”龙津村,点赞龙津法治建设成效;2020年司法部“法治乡村建设”主题采访团也深入龙津村、紫南村进行调研采访;2021年央视1套、13套同时播出的《焦点访谈:脱胎换骨紫南村》,更是用长达15分钟的采访,深度聚焦了佛山法治乡村建设……
禅城区龙津村现貌。
禅城区紫南村现貌。
下阶段,佛山市将继续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加强普法阵地建设,完善经费保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